發新話題
打印

新流感10周暴增萬例 20問解惑免驚

新流感10周暴增萬例 20問解惑免驚

2009/09/02



新流感疫情來勢洶洶,自六月上旬的十二例暴增至八月下旬估計的病例數一萬兩千例,短短十周,病例數增加一千倍,開學後,疫情勢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。
  
  
  
  
  



【撰文/盧映利】

台灣新流感累計住院病例數將近八十例,據美國總統歐巴馬的科技顧問報告書指出,全美會有三○至五○%人口感染新流感,等於六千萬至一億兩千萬人有新流感症狀。

疫情10、11月達到高峰

中研院院士、前衛生署長陳建仁指出,「台灣人口密度遠超過美國,感染率應該更高。」保守估計全台只要有三○%人口感染,將會有五百六十萬人有新流感症狀,兩百八十萬人會就醫,十一萬人住院,兩萬人須加護病房密集照顧。

前疾病管制局局長蘇益仁以介於美、日感染率及死亡率的中間模式估算,台灣新流感死亡人數恐介於五千至一萬人間,他預估開學疫情會明顯走揚,十、十一月達高峰。

台灣面臨繼SARS(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)以來最嚴峻的防疫挑戰,民眾及政府做好準備了沒?

據最新出爐的調查發現,台灣民眾完全答對新流感傳染途徑是接觸和飛沫傳染的比率僅六.八%,誤以為是飛沫和空氣傳染比率最高,達三二.八%。陳建仁認為,社區內如果有三至四成的人觀念不正確,未來將不利社區疫情控制。有些人以為彼此靠得很近就是接觸傳染,其實是飛沫傳染。

新流感偏好侵襲青壯年

不同於專門侵襲老人及小孩的季節性流感,新流感偏好侵襲青壯年,造成住院病例,陳建仁解釋,年輕人的免疫力比較強,引起「免疫風暴」的機會較高,為了攻擊入侵體內的新型病例,容易出現較激烈的免疫反應,在殺死病毒的同時也可能破壞肺、腎臟細胞,甚至全身器官衰竭,必須謹慎防範感染。

新流感防疫大作戰,針對高危險群接種疫苗是最佳防疫方式,在全球疫苗供不應求,有錢也買不到的情況下,政府把疫苗生產希望放在國光生技上,不過先前卻為了「疫苗有沒有效?」「敢不敢打?」的問題有一番爭論。

國光生技總座魏逸之強調,一九六五年成立的國光生技是台灣目前惟一有能力自製疫苗的公司,也是全球第十二個有能力生產新流感疫苗的疫苗廠,在世界衛生組織(WHO)認定新流感疫苗和一般季節性流感疫苗的生產程序一樣,以其擁有的成熟技術,加上藥檢局、疾管局嚴格的認證把關流程,生產不是問題,品質也有保證。

衛生署表示,不論是世界其他國家或台灣,新流感疫苗都是第一次研發製造,將來一定會確保疫苗安全可靠,才會核准上市,陳建仁就公開表示,目前看來國光研發的流感疫苗動物實驗結果不錯,他敢報名參加國光新流感疫苗的人體試驗,「我盼望國光能很爭氣的做出疫苗,不要有差錯,」不過,萬一疫苗人體試驗結果不如預期,政府也應有完善的替代方案,屆時才不會無疫苗可用。

台製疫苗最快11月開打

目前國光生技研發的新流感疫苗已進入動物實驗階段,五百萬劑可於十一月下旬開打,若一個人打兩劑,也只夠二百五十萬人施打,準備量顯然不足。衛生署在八月二十八日再向國光增購三百五十萬劑,預計十二月底交貨,可做為第二波施打用。

新流感疫情究竟何時結束?陳建仁說,「若疫情壓不下來,半年內就能結束,疫情控制得好,反而會延緩傳播速度,流行期可能長達兩、三年,」但短期內大量流行絕非好事,醫療院所將無力負荷。

國光生技研發長、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指出,H1N1是全新病毒,六十歲以下的民眾沒有免疫力,傳播力很強,一定要達到一定數量的人被傳染了,有族群免疫力,才會停下來。

如今媒體報導疫苗不夠打、克流感儲備量不夠多,就連口罩都快買不到的情況下,民眾怎麼辦?專家建議最好自己做好防疫措施,減少進出公共場所,若不得已要出入,最好戴上口罩預防,一旦有發高燒、咳嗽、肌肉痛、關節痛等類流感症狀時,最好請假在家休息,趕緊到醫療院所進行快速篩檢,若症狀未改善或加重,就得再次就醫治療。

新流感疫情一觸即發,民眾對於這個新型流感多因認識不深而存有恐懼,本刊特別為讀者整理了二十個有關新流感常見的問題,幫助您更了解新流感,進而預防它、遠離它,讓新流感不上身。

新流感20問解惑
經飛沫傳染與接觸傳染

Q1:H1N1新型流感如何傳染?

A:主要是透過飛沫傳染與接觸傳染,一般成人在症狀出現前一天到發病後七天均有傳染性,兒童病例的可傳染期通常較成人病例長。

Q2:新流感的死亡率有多少?

A:根據WHO公布的新流感死亡率為千分之四.五,高於季節性流感(低於千分之一),低於SARS的千分之十。

Q3:出現咳嗽、流鼻水等症狀,是否感染了新流感?要如何處理?

A:新流感症狀通常是發燒、上呼吸道症狀(咳嗽、喉嚨痛、流鼻水等)、肌肉痛、關節痛、疲勞等,與一般流感症狀相同,無法依症狀研判是否感染H1N1,請盡速就醫,由醫師診治。

發高燒呼吸急及早就醫

Q4:新流感的危險症狀為何?

A:成人危險症狀包括呼吸急促、呼吸困難、嘴唇發紫或變藍、血痰、胸痛、發高燒三天、意識不清等,兒童病患危險徵兆包括呼吸困難、嗜睡、精神不濟及玩耍意願降低等。

Q5:快速篩檢準確性如何?使用抗病毒藥物「克流感」標準為何?

A:目前快篩試劑的敏感度只有五至六成,由於許多醫師對鼻咽拭子採檢操作較不熟悉,採檢結果的敏感性可能更低,所以臨床症狀判斷很重要。

克流感的健保給付規定為符合類流感病例定義,且經快速篩檢驗A型流感病毒抗原陽性的病患,應於症狀發生四十八小時內服用。莫拉克颱風收容中心災民若出現類流感症狀,經醫師診治後,不需經快速篩檢確認,即可使用公費「克流感」藥物。

Q6:家人或同事快篩是陽性應該怎麼辦?

A:如果快速篩檢為陽性,即可取得克流感,患者應依醫囑服藥,並在家休息,勤洗手、避免不必要的探病及出入公共場所。若有發燒、咳嗽等疑似流感症狀,務必戴上口罩,與病患親密接觸的人應自主健康管理七日。

Q7:台灣是不是出現抗藥性H1N1新流感了?

A:沒有,分析國內包含重症、輕症、群聚及死亡個案所分離的病毒株,均未發現抗藥性病毒株。

孕婦、一至六歲先接種

Q8:H1N1新流感疫苗預計何時開始接種?接種對象優先順序?

A:預計十一月下旬開始接種,優先順序:一、醫療及防疫相關人員;二、孕婦;三、一至六歲學齡前兒童;四、重大傷病;五、國小學童;六、國中生;七、高中生;八、十九至二十四歲族群;九、二十五歲以上患有心肺血管疾病、肝及糖尿病等疾病的高危險群;十、二十五至四十九歲成年人;十一、五十至六十四歲成年人;十二、六十五歲以上長者。

對於八八水災災民,將立即提供住在收容所或組合屋的災民接種。

Q9:打國產的疫苗有致命危險?可能有哪些副作用?

A:新流感疫苗無論是台灣還是其他國家,都是第一次研發製造,衛生署將確保疫苗安全可靠,才會核準疫苗上市,分析季節性流感不良反應通報個案,並沒有因接種疫苗後導致死亡的個案發生。

少數人會出現發燒或接種部位紅腫,嚴重副作用為多發性神經炎,可能造成永久性手腳無力、癱瘓或死亡,發生率不到十萬分之一。

雞蛋或疫苗過敏不能打

Q10:哪些人不能打新流感疫苗?

A:對雞蛋或疫苗成分過敏、過去對疫苗有不良反應的人、發燒或急性疾病患者、已證實感染新流感的人,都不建議接種疫苗。

Q11:孕婦可不可以接種新流感疫苗?接種一般季節性流感疫苗也可以預防新流感嗎?

A:孕婦是新流感住院病例高危險群,屬於優先接種對象,建議接種,以保護母親與胎兒,接種時間無孕期限制;一般季節性流感疫苗無法預防新流感。

Q12:未來還會有更多變異的新流感?以後會每年流行一次?

A:有可能,就像一九六八年香港A型流感再度流行,病毒變異為H3N2流感,後來就變成了季節性流感的一支。

Q13:民眾需要去買克流感,以備不時之需?藥局擅自販賣克流感給民眾會如何處罰?

濫用克流感恐致抗藥性

A:克流感為處方用藥,應有醫師處方才能服用,濫用可能導致抗藥性,民眾如符合用藥條件即可服藥,不必自行「囤藥」。若藥局賣克流感給未持處方箋者,可依《藥事法》處三至十五萬元罰款。

Q14:哪裡有流感篩檢與儲備克流感的醫療院所?

A:全民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應可受理快速篩檢及投藥,若沒有此篩檢,建議參考流感防治網(http://flu.cdc.gov.tw)的「即日起提供快速篩檢服務之藥物配置點」。

Q15:發燒標準為何?沒發燒就不代表沒有感染嗎?

A:體溫在攝氏三十六.五到三十七度都屬正常。感染者有一五%不會發燒,只會咳嗽、肌肉痠痛,若沒發燒,但有咳嗽或肌肉痠痛症狀時,最好也在家休養。

Q16:新流感的停課標準為何?

A:開學後高中以下學校、幼稚園、補習班及托育機構,於三天內同一班級有兩名以上(含兩名)學生經醫師臨床診斷為感染新流感時,建議該班停課五天(含例假日),簡稱「三二五標準」。

Q17:如何避免感染新流感?

A:新流感透過飛沫和接觸傳染,與人近距離接觸的公共場合可戴口罩,手部碰觸別人碰過的門把、把手、電梯按鈕等處,可使用乾洗手殺菌;打招呼時拱手代替握手,勿用手摸眼耳鼻,並勤洗手。

Q18:感染新流感後,運動、泡熱水澡是否可快一點康復?

A:有類流感症狀應戴上口罩就醫,在家休息,不要運動,如此反而會使症狀惡化,泡熱水澡會讓感覺較舒服,但不會加速病情康復。

Q19:新流感若爆發大流行,對經濟的影響有多大?

A:疫情將對觀光、交通及餐飲等產業產生負面衝擊,二○○三年SARS疫情影響當年經濟成長率(GDP)降低○.五至一個百分點,專家認為,新流感致死率雖沒有SARS高,若疫情蔓延,時間一久,對經濟成長一樣會造成衝擊。

Q20:新流感真的會造成七千人死亡嗎?

A:中研院院長陳建仁表示,若以千分之一推估,台灣約有七千人會因感染新流感而喪命,不過,若是發生群聚感染時,全部給予克流感治療,死亡率會下降,可能降至比季節性流感死亡人數四千五百人還低,民眾不必太過恐慌。

TOP

發新話題